浮世绘中的工艺之美|笼细工
江户时期的町人们有自己的“逛展”热潮。身怀绝技的工匠们各显身手,在寺院或街头搭建“见世小屋”,摆出稀奇有趣的东西来供人们参观游览。
所谓“见世物”是指“珍奇少见的展览”,用于展览的场地就叫做“见世小屋”。展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曲艺杂技等舞台表演,如登高、杂耍、魔术等;另一类是各种“细工”,也就是精巧的手工艺品展览。这类“细工”展品虽然用的只是竹编、稻草、贝壳之类的普通材料,却能做成高达六七米的大型人物、鸟兽,搭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壮观场景,观者无不抚掌赞叹。
“见世小屋”最早流行于文政年间(1818-1831),票价一般是18-24文钱,相当于在餐馆吃一餐美食的价格,非常亲民,直到幕末都是最受庶民喜爱、数量最多、最常见的消遣活动之一。
为了给展览造势,也为了增加销量,不少版元会委托绘师将“细工”的精妙壮观之处画成浮世绘进行兜售。歌川国贞、歌川国安、歌川广重都有描绘其盛况的精彩画作传世,这类描绘“见世小屋”的浮世绘就叫“见世物绘”,不仅趣味横生,而且生动地描绘出了江户人的生活。
以上六图为一名武士在江户时代对于笼细工展览的实况景象图文并茂的记录。
这是见世小屋的展览布局,进门处(图1-2)放置竹编昆虫模型,然后是孔雀凤凰等鸟兽,中堂(图3-4)放着占五间房大的竹编大象(约10米),出口处(图5-6)是高达5丈6尺(15米)的释迦摩尼与左右两尊仁王像。
在这么多有意思的“见世物”展览当中,今天想分享的是“细工”中的“笼细工”,也就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各种雕塑展览。
据浮世绘和时人日记推断,最早带火“细工见世物”的是一名大阪的竹编匠人,一田正七郎。歌川国贞为此创作的浮世绘作品上题有「细工人浪花一田正七郎」的字样,“浪花”读作“NaNiWa”,就是今天大阪的难波区,透露出他的出身。
据说正七郎在文政2年(1819年)春天展出了一尊长达九丈六尺(32米)的佛祖涅槃像,其壮观精美引起了时人轰动。这股风潮立刻刮向江户。7月,在两国桥西侧,龟井町的竹编匠人树起了竹编的酒吞童子、布袋和尚像供人参观。一田正七郎也受邀来到江户炫技,在浅草寺观音堂前编成了一尊高达7米的关羽像,蔚为壮观。此后这样的展览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正是正七郎的竹编工艺催生了“见世物”流行。
据当时参观者的日记记载,“笼细工”不仅种类丰富、技法多样、栩栩如生,而且布展也颇有巧思。一进场放置的是只有孩童身高大小的竹编跳蚤、螳螂一类,竹编成的框架糊上彩纸,颇能以假乱真;再往里去就换成了熊、虎、凤凰、孔雀等飞禽走兽,竹条事先上好颜色,编法五花八门,让人不仅能欣赏雕塑整体的形态,也能从细部欣赏竹编工艺的规整变化之美;越接近出口,展品就越是巨大精美,顶天立地一般威武神圣的关公、佛陀矗立在出口,给观众极大的震撼。有时也会将竹编展品与蜡、纸、木头制成的人偶组合陈列,营造出更完整的故事场景。比如广重笔下的酒吞童子图就是这样,在巨大的竹编酒吞童子前面,一组人偶忙碌摆酒设宴的样子生动滑稽,更衬托出了后方“笼细工”的庞大壮观。
各种各样的“细工物”如“笼细工”“贝细工(贝壳拼成的工艺品)”丰富着江户人的生活,也在浮世绘中给我们留下了格外有趣又生动地一章
Sharon